杀人故事

  • 12【短篇长谈12】雪(罗贝托·波拉尼奥)| 激情杀人是情节的高潮,但不是叙述的重点 | 天真的男人 | 黑帮大佬和新社会权贵的读书会 | 2666的作者

    关于罗贝托·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《雪》,选自小说集《重返暗夜》。

    主持人:严慕来 (微信号:mulai_y;电子邮件:yanmulai@yanmulaihotmail.com)

    共同谈话人:黄文杰

    录音模式:一对一网络连线

    录音时间:2025年开年的一个深夜

    ***

    天未明的雪天,一位胖得像尊佛的莫斯科的权贵被人割喉。杀人者是其贴身跟班。行凶原因是激情上头:情欲里的嫉妒和恨,击穿了忍耐和等待。促发激情的最后一种关键压力,是一本苏联时期的作家布尔加布尔的小说。

    杀人,是情节的高潮,但不是叙述的重点。罗贝托·波拉尼奥会用很「平直」,近乎于失去重点、失去情绪的口吻,来转述那个跟班的,大致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经历。

    此人是随家庭从智利流亡至俄罗斯,似乎过着毫无目标的生活(除了一度想要攒点钱)。他经历了国家动荡、社会变天、家族分别,在俄罗斯的黑白社会瞎混,最终杀死了曾经的帮派老大。

    慕来形容主角为「天真的直男」。他似乎对政治漠不关心,即使经历重大事件,也缺乏明显的情绪波动。甚至于,他好像也没有觉得杀人这个事情有多么要命。不过也许一切仅仅只是「似乎」而已。 许多男性,会无限度的按捺自己的情感,也无法把真正的感觉用语言再来一次。

    米沙是故事里的另一个男人,一个莫斯科黑帮组织中的重要人物,苏联解体后成为权贵。他不喜欢运动,但喜欢女性运动员,并利用男主角刺探情报,以满足情欲。米沙虽然是黑道人物,却热衷于举办读书会。慕来和文杰都觉得的,那简直可以说是「黑帮大佬的私人的小确性」。然而在读书会上,除了大佬本人,大家都心不在焉。「读书会」的持续开展,为小说中的「激情杀人」事件埋伏了隐形的地雷——这点比较奇怪和隐微,需要充分投入到小说中去,才能感知到——慕来和文杰会在节目中谈论到。

    娜塔莉亚是貌美的跳高运动员,一度同时与米莎和男主角保持关系,但并未表现出道德纠葛。

    以上是小说中的三个人物。在长达一百五十分钟的本集录音里,慕来和文杰会缓缓讲述故事,部分段落邀请AI以跌跌撞撞的声音读出来。抽取节目中的有几个想法,记录摘要在下: 

    莫名的日常与时代变迁: 苏联解体这场巨变对男主角的生活影响甚微,他的日常仍然是混乱而没有重点的。 这突显了个人经历与时代洪流之间的疏离感,以及一种对人生的淡漠态度。

    米哈伊尔·布尔加科夫及其作品: 在苏联时代不被文坛接纳的布尔加科夫的作品,成为贯穿整个故事、连结人物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意象。娜塔利亚也喜欢布尔加科夫,男主角因为爱情只读布尔加科夫,米莎的读书会也读到布尔加科夫,最后米沙被杀死时正手捧布尔加科夫的书。 布尔加科夫作品中充满的黑色幽默、荒诞与超现实元素,似乎也映照着主角的人生经历。为了本集节目,慕来读了一点布尔加科夫的《大师和玛格丽特》。

    暴力与偶然: 杀人事件看似是情欲纠葛的结果,但慕来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偶然事件,一种压抑情绪在特定情境下爆发的结果。 布尔加科夫书的出现,更像是一种巧合的催化剂。

    叙事风格: 这是慕来觉得有趣的地方,为了呈现这种趣味,本集节目会慢慢开展。大家会在节目中穿梭于波拉尼奥的文本之间。

    本集录音中还谈到了很多现实里面的,慕来和文杰道听途说,或者亲自经历的事情,包括但不限于:文杰谈到曾经为少年犯罪者上课;文杰谈到自己荒谬的大学年代;后慕来谈到曾经采访一个杀人者,杀人的动机是为了「好玩」而已……

    节目中间部分的配乐来自电影《本能》。

    节目最后,播放了2024年的新歌曲:Peter Perrett的survival mode(生存模式)。歌词暗示了主角压抑愤怒、保持冷静,并试图在欲望中追求完美,最终走向一种看似冷静但实则压抑的生存模式。 歌曲中重复出现的 “Get your fucking head on” 则带有一种粗犷、强硬的基调,与主角在小说中压抑的情绪和最终的暴力行为暗合。 歌曲整体氛围与小说中主角的压抑、孤独、以及最终爆发的暴力行为相呼应。

    音乐和歌曲都是慕来私人的独特安排,希望增强听感,不过慕来好像在开设一个独唱团(节目需要大家介绍给朋友,也需要大家多多支援呀)。

  • 6【短篇长谈6】聂隐娘(裴铏) | 不是寻找自我,亦非逐渐成长 | 孤独实践当时的思想(儒释道),调整和已知世界的关系 | 技术和心灵很难和一 | 从本文进入另外的意识

    详细讲述、讨论唐传奇文本,裴铏的《聂隐娘》

    主持人:严慕来

    共同谈话人:黄文杰

    录音模式:一对一网络连线

    录音时间:2024年12月中旬的一个深夜


    让我们跳脱现代人惯用的「寻找自我」的视角,尝试还原文本时代精神特质,并与当今的个人和社会进行对话。

    开场之后,慕来会逐渐播放AI女声朗读的原文,并把白话解释、个人理解、可讨论的内容逐渐加入。

    关于文本的开端,慕来点出唐代藩镇割据的时代背景,中央权力无法有效渗透到帝国每个角落,人们拥有更高的自主选择权,这为理解聂隐娘后续行动提供了重要线索。

    接着,慕来与文杰针对故事开篇尼姑的角色展开讨论。尼姑作为赋予聂隐娘杀人技能的关键人物,其行为似乎与佛教慈悲为怀的教义相悖。对此,两人提出「佛家杀伐决断」的概念,即修行高深的佛教徒,在特定情况下,为更广大的利益,(或许)可以进行杀生行为,甚至杀人。黄文杰补充说明,在佛教历史中,确实存在着类似「僧兵僧团」的组织,以及菩萨为了救人而杀生的公案。

    然而,主持人强调,故事中的尼姑究竟是拥有高深境界的菩萨,还是修行偏差的尼姑,文本并未给出明确答案。尼姑的行为,对于聂隐娘而言,究竟是帮助她获得独特才能,利益个人和众生,还是让她陷入更深的迷惘,同样值得探讨。

    故事中,聂隐娘被尼姑植入杀人技能(甚至类似被植入“脑内芯片”),并不断精进,最终达到人所不及的境界。然而,这种被动获得的能力与她天性并不相符,导致她需要通过嫁给磨镜少年,以缓慢的、重复的劳动来调和这种失衡。主持人由此提出,聂隐娘并非在寻找自我,而是在尝试理解和适应被赋予的力量,并在与世界的互动中找到平衡。

    聂隐娘的父亲,魏博大将聂锋,在女儿被尼姑带走后,因恐惧而疏远她。聂锋的顶头上司魏帅,也仅仅是给予聂隐娘金钱和官职,并未真正关心她的内心世界。反观刘昌裔,则展现出对聂隐娘的信任和赏识,聂隐娘亦欣赏这位新主人。在儒家思想体系下,聂隐娘经历了家庭关系的破裂,以及忠诚与背叛的抉择,最终选择了更值得效忠的对象。

    故事高潮部分,魏帅派出两名杀手精精儿和空空儿刺杀刘昌裔和聂隐娘。精精儿武功高强,却被聂隐娘轻易击败,凸显出聂隐娘超凡的能力——在所谓“精”的方面所向披靡。而空空儿则精通「妙手空空」之术,其能力与心性相融合,技巧和人格已经混溶,令聂隐娘难以对付。聂隐娘的技巧和身心似乎无法吻合、混溶。最终,她选择以退为进,藏身于刘昌义腹中,以与主人一并等死的姿态,躲过一劫。

    慕来分析,聂隐娘在故事中,经历了儒、释、道三种思想的洗礼,并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,在与世界的互动中,不断调整自身定位。她并非在寻找自我,而是在外部秩序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。

    慕来和嘉宾文杰进一步探讨了佛教「杀伐决断」的概念,并将其与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对比,例如日本僧兵、缅甸僧团对罗兴亚人的迫害等。他们指出,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,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,需要以更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和判断。

    节目结尾,主持人呼吁听众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文学作品,并从中汲取思想养分,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。

    以下是一些节目中值得关注的观点:

    尼姑的角色,展现了佛教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。

    聂隐娘与魏帅、刘昌义的互动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诚和背叛的矛盾。

   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的选择,暗示着她在调和自身能力和心性的失衡。

    精精儿和空空儿的对比,突显了能力与心性融合的重要性。

    聂隐娘最终归隐山林,展现了道家思想中逍遥自在的境界。

    ……

    在讨论完全部文本后,慕来还和文杰继续展开了几个话题,包括提及华裔美国作家刘宇昆对《聂隐娘》的再书写——慕来觉得那个改编不太有意思,落入了玄幻的演绎,和身份的探讨中,而唐代的文本本身,则既超然在外,又与许多时空中的种种隐藏的东西呼应。

    慕来和文杰都觉得,虽然聂隐娘并无当代人的“自我”之负累,也并没有让实际的自己朝向应然的自己而去——因此没有“成长”可言,但她穷竭时空中的思想资源,化作肉身行动,或被动或主动地,多番调整自身与已知世界的关系,在流变的人生中,带着不能和身体和性格融合的能力,归向真正的“隐去”……上述这些,都是非常令人动容的。

    录音尾声部分,慕来还提及了看待文章的一些个人态度,且希望在未来的节目中讲述更多形形色色的文学文本。